PLC控制系統是在傳統順序控制器的基礎上,引入微電子技術、計算機技術、自動控制技術和通信技術形成的新一代工業控制裝置。控制系統的目的是取代繼電器、執行邏輯、定時、計數等順序控制功能,建立靈活的遠程控制系統。具有通用性強、使用方便、適應性廣、可靠性高、抗干擾能力強、編程簡單等特點。
繼電器控制系統一般由主導體、接觸器、
繼電器和導體組成,可視為電磁開關。在線圈上增加一個電壓以產生關閉繼電器觸點的磁場。觸點被視為允許電流通過的開關,從而關閉主電路。
plc 控制與繼電器控制的區別
(1)控制邏輯——繼電器控制邏輯采用硬連接邏輯,采用繼電器機械接觸串聯或并聯連接、及時繼電器等構成控制邏輯,其接線多但復雜,體積大,功耗大,故障率高,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差。PLC采用內存邏輯,控制邏輯以程序方式存儲在內存中,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。
(2)工作方式——繼電器控制電路中的每個繼電器同時處于受控狀態,屬于并聯工作模式。在PLC的控制邏輯中,每個內部設備都處于周期性循環掃描過程中,各種邏輯和數值輸出的結果都是根據程序前后的順序計算出來的,屬于串行工作模式。
(3)可靠性和可維護性——繼電器控制邏輯采用大量的機械觸點,連接次數多,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差。PLC采用微電子技術,大量開關動作由非接觸式半導體電路完成,PLC還配備了自測試和監控功能,可靠性和維護性強。
(4)控制速度——繼電器控制邏輯依靠接觸器的機械動作來實現控制,工作頻率低,機械觸點也會產生抖動問題。PLC由程序指令半導體電路控制,屬于非接觸式控制,速度快,不會產生抖動。
(5)定時控制——繼電器控制邏輯采用時間繼電器進行時間控制。時間繼電器存在定時精度低、定時范圍窄、易受環境濕度和溫度變化影響、時間調節困難等問題。PLC采用半導體集成電路作為定時器時,基波脈沖由晶體振蕩器產生,精度較高,定時時間不受環境影響,定時范圍寬,調整時間方便。